页面不存在!






您访问的页面无法找到

3 秒后将自动跳转到导航页

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2006年谁来坐超薄头号交椅V3-V3I-L7

admin

    MOTO推出以V3超薄为买点的手机之后,在获得巨大利润之下又相继推出V3C,V3I等款式,而且也获得不错的市场占有率,2006年MOTO迎头重锤L6,L7在续超薄奇迹,而大多数人都以“直板V3”的概念来领悟和解释L6与L7的来临,本人却有相反的理解,下面就对L7,V3和V3I做一次详细的对比,由于本人直言直语,有不妥之处请谅解。

 

外观:

    初次见到L7给我的感觉薄,没有别的形容词来形容,经典的黑色搭配金属键盘,给人无法拒绝的诱惑,L7的表壳采用的是与V3相同的材质,磨沙的表壳给人握在手里有一种出奇舒服感觉,而且它的重量不象它的厚度那样瘦弱,如果单从外表来评价真是没有办法挑出毛病。而V3那种乌黑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宽厚,而我采用保护膜来掩盖它,给人的眼前感觉发亮,而不是单纯的黑,让别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在那宽厚的外表上。V3I表壳采用拉丝式反光原理,但长期使用后经过正常的生活磨损,表壳在阳光下就会出现磨损的痕迹,而采用保护膜V3I的亮点就会失去,所以比较伤脑筋。

    换个角度观看

 

后壳:

    从下图就能看出三款手机的共同之处,不管从喇叭,天线盖,MOTO标志以及射像头的排列几乎是一致的,看来MOTOL7还是延续着V3系列的设计理念,L7的后壳只能说简单的不能在简单了,硕大的标志分离式射像头给人想起一种简单就是美概念。

 

 

键盘:

    由于能将L7的体积缩小的最小,在不更改其他硬件的条件下将L7键盘严重缩水,用过MOTO手机的朋友,MOTO的键盘不管是排列还是手感都应该算得上是一流的,而MOTO也头一次将数字键与导航键紧密的挨到一起,可以看到1和3键远远脱离2键,位于导航键的中间,而这点小小的改动对于长期使用MOTO的用户来了一个不小的打击,每次在拨号或发短信都是需要2次的操作,不知道是否是本人笨的原因,在盲操作手感下4,2,6键,7,5,9键,8和#*键乎是平行的,看来使用L7还要真是适应一阵了,这点就远远不如V3/V3I键盘那样大方。

    但从键盘的背光来看还是有优势的,从V3到V3C键盘底光灯就没有任何改进,到V3I才算有一些改进将浅蓝色的底光灯改为紫色底光灯,但亮度没有太大的飞跃。而L7的底光灯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那么清透,这也是直板机所必备的。

    (左V3,中L7,右V3I)

 

外屏:

    在分辨率上三款手机是相同的176*220,但在屏幕的尺寸上L7将要照前辈小一圈,但这就不能代表L7的画面细腻,只能用紧凑来形容,由于是直板机减小宽度是必然的,而L7的侧按键和USB的插头的存在只能再屏幕的尺寸上下手,这也算的上合理吧。

    做一个详细的对比,(左V3I,中为L7,右V3)V3I与L7使用同一主题,但在菜单的显示则明显要比V3I紧凑,V3也是使用比较紧凑的主题,但相应的四周留有很大的空间,所以L7屏幕的效果要照V3/V3I呈现的差一些。

    强光下待机显示都比较不错。

    夜间的画面色素交替均匀比较不错,但建议亮度调低一些比较刺眼。

    屏保对比。

 

图片浏览:

    实用性对比,V3I图片浏览呈全屏模式,能够完好准确的展现图片,而V3和L7还是套用MOTO老式浏览方法,优待于改进。

电池:

    MOTO在中国的电池都为3。6伏,而L7的电池体积要比V3和V3I大些,同样在电量上也比后两者大一些达到820毫安,待机达到2天左右,但由于使用TF卡的原因待机的时间会相继减少,这也是为什么V3I没有V3待机时间长的原因。

 

侧按键:

    L7的侧按键延续了V3与V3I的金属按键,而且在超薄机身做出大按键有利于更好更准确的操作使用。

 

喇叭:

    从外观看L7的喇叭孔进行加长,但在效果上却和V3,V3I相同。

 

TF卡:

    现在购买手机内存的大小也将作为一个参考点,而MOTO超薄的玛祖V3并没有考虑这点,很多玩家经过艰苦的“瘦身”将V3的内存从5000KB升为10000KB,大家也都在埋怨V3的内存问题,但MOTO不这样做哪还会有现在V3I呢。就卡槽的设计而言L7相对比较要比V3I的方便一些,但从安全方面考虑V3I要比L7隐蔽一些。(L7和V3I是热插卡所以在手机不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卡取出)

 

 

超薄大对比:

    经过上述对手机的介绍大家应该会有一些了解,下面对超薄的尺寸进行详细对比。

V3/V3I/L7对比:

    在图中可以看到L7虽然很薄但对于V3和V3I而言并不是相差很远,V3I开盖后键盘的尺寸要比L7薄一些,合盖后会比L7稍厚一些。所以就直板机与折叠机而言L7与V3和V3I都可以算得上是比较薄的了,相对用直板机与折叠机对比也不应该成为对比,但从尺寸上来看L7还是略胜一筹。

    换个角度更清楚一些

    底部对比

 

MOTO L7/SONY T7对比:

    可能不应该用手机与数目相机来对比,但既然比的是尺寸而且SONY T7也是SONY最薄的数目相机,所以用来对比尺寸合乎情理,现SONY T7被号称名片式相机,也就是为了这个称号我才花大洋购买此机,但没想到相机能这么薄。L7与SONY T7在卧式的状态下L7占优势,因为SONY T7的保护盖略高一些,但去掉保护盖L7与T7的尺寸是完全一样的,这有点让我出呼意料,如果用MOTO L6来做比较更为明显,叹息,为什么我的相机不能打电话。

 

MOTO L7-V3-V3I/NOKIA 7650:

    大家会觉得这个对比有些七窍,我之所以用7650来对比不光是想比出尺寸的差距,更想比出科技的差距,在几年前一时风靡的照相手机7650,到现在的超薄V3,V3I,L7,短短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得不让人们叹息,不知道过几年手机的卖点会变成什么。

    7650的尺寸正好是V3加上L7的尺寸。

    远远的看着。。。。。

 

总结:

    经过以上对比大家可能会为自己选择哪款超薄手机已经做好算盘,本人做对比只想告诉大家什么都是相对的,相对什么而言相对的答案也是相对不同的,所以不要在有观点以为MOTO L7会是V3的直板后代,V3系列会有它的发展空间,也会不断新生出各种的V3系列,L7从它的上市2300元就能看出它是一款普及型电话,本意是占有市场,而不是作为后替品而出现,它还将会走它自己的路,将来也会不断的更新推出它的L系列。

    (以上为本人个人意见,不代表为他人意见。)

标签:

留言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