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DOPOD公司的组成
1.1台湾DOPOD公司
全称DOPOD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DOPOD国际。总部在中国台湾桃园,制造工厂在台湾新竹,由台湾著名PDA以及智能手机代工企业HTC宏达投资。
说起HTC,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不过说起VIA,应该很少有人陌生吧?事实上,HTC、VIA是兄弟企业,掌门人都是王雪红:台湾塑胶工业股份创始人王永庆的女儿。
在智能手机领域,尤其是WINDOWS MOBILE手机,生产技术的核心在中国,在台湾:宏达(HTC)和神达(Mitac)垄断了全球微软Windows Mobile产品份额的80%以上;其中,宏达又远远领先于神达,其市场份额在70%以上,成为全球Windows Mobile产品研发和制造毫无疑义的领军者。
DOPOD国际作为宏达的全资子公司,功不可没!
1.2大陆DOPOD公司
全称是DOPOD通讯有限公司,下简称DOPOD通讯。总部在中国上海,制造工厂在中国武汉,由HTC主力投资,中国电子集团公司CECT占有部分股份。
这也是我们平常看到的DOPOD国行产品在机身和软件界面上看到CECT标志的原因。至于DOPOD通讯为何会与CECT开展合作关系,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是DOPOD国际登陆之初,国内手机牌照还是审批制,DOPOD国际无法直接获得手机牌照,要展开手机生产和销售,必须借助第三方力量。这时,有着国资背景和信产部内部关系的CECT与之一拍即合,以牌照换股份,两家达成合作。
这样,基本上DOPOD公司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HTC是投资方,直接控制DOPOD国际,DOPOD通讯则是HTC抢滩内陆的棋子;DOPOD全系列产品,研发主力在台湾,核心技术在台湾,生产是台湾和国内分摊。
1.3DOPOD国际与DOPOD通讯的关系:
两家都由HTC投资和运营,都受HTC的节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更多的受大陆政治和经济气候的影响。
就研发而言,前者实力更强;制造上则是后者成本更低与运营商关系山也是前者更广泛,更深入,比如前者与Orange、O2、iMate、T-Mobile、TeliaSoner的ODM关系,与Orange更是建立起了稳健的战略合作关系。后者在国内则是主要与中移动达成了比较好的合作,但没有ODM关系,战略合作就更谈不上了。
尽管两者都以“DOPOD”作为行销品牌,但LOGO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前者是粗斜体“Dopod”,后者则是“Dopod”变体的三点五圈式LOGO。
2、DOPOD产品概述
国内市售DOPOD系产品不完全统计有这么几种:
2.1DOPOD通讯的产品,大陆行货,有三点五圈标志,部分产品有移动心机的烙印,较常见。
2.2DOPOD国际的产品,台湾行货,DOPOD斜体LOGO,此类产品较为少见。
2.3DOPOD国际为国际运营商ODM的产品,水货DOPOD的主力军;机身必定会出现国际运营商的LOGO,DOPOD国际的“Dopod”粗斜体LOGO反而较少出现,举例说明:
Orange,法国移动运营商,定制型号SPV M500,原型机828+黑色;
TeliaSoner,北欧电信巨头,定制型号QtekS100,原型机818银色;mmO2,O2德国分公司,定制型号XDAMini,原型机818银色;T-Mobile,德国电信运营商,定制型号T-Mobile MDA,原型机818银色。
3、DOPOD产品的优势
3.1技术研发支持强劲
英特尔/德州仪器的核心处理器、微软的移动应用操作平台、友笙科技(IA Style)的软件构成了HTC的强大技术优势。
友笙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手机软件应用研发的公司,在嵌入技术和基于手机应用的开放性操作系统的第三方应用软件上很有优势,已经为HTC收购,为母公司提供软件支持
3.2代表未来手机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领域,目前的领军品牌是NOKIA,DOPOD只是一个后起之秀!DOPOD产品的优势实际上是NOKIA产品的劣势。这么说很可能招致NOKIA的拥戴者的反对:但事实很残酷,未来的手机必然是整合产品,最大的可能就是加载了通信模块的微型掌上电脑,不管是单手还是双手操作,都不仅仅只是NOKIA鼓吹的多媒体应用手持终端那么简单。
整合的硬件产品要求必须有高效的操作平台来管理,而NOKIA或者更准确的讲是塞班的优势,则集中体现于人机界面友善,更符合用户对手机普遍的操作习惯;占用系统资源少,可以在较低的配置上实现较高的性能;高效率的省电设计,电池提供较长的续航时间;本身内置了诸多应用软件,可以供一般玩家使用;短期内比较多的第三方应用软件支持,资源相对丰富。
然而,这些优势必将随着手机硬件的提升和WINDOWS MOBILE平台的进化而损失殆尽!
DOPOD的优势在于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随着手机硬件的进一步升级,硬件的瓶颈将逐渐被打破,例如手机应用的CPU和GPU芯片已经开始分离,被单独应用于专门的对口数据处理;假以时日,能够管理高性能硬件并可以被普遍采用的手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必然是研发能力极其强大的微软制品而不是SYMBIAN!
3.3DOPOD的优势就是微软的优势,就是WINDOWS MOBILE对SYMBIAN的优势:
论界面友善,WINDOWS桌面系统不比市面上任何桌面OS晦涩;对用户而言,移动版WINDOWS反而比SYMBIAN亲切。
论资源占用,SYMBIAN占用资源较少,硬件提升了,塞班管理硬件的能力并不当然上升,性能并不当然按照硬件提升的比例上升;而WINDOWS MOBILE能够做到性能和硬件的同步提升,至少在较大的范围内是这样。
论续航能力,NOKIA省电设计时可以被学习和超越的,而高性能适中价格的电芯采用和商用完全可以造就高能电池。
论应用软件,市售桌面操作系统恐怕没有比WINDOWS更丰富和多样化的了,PC端软件的代码迁移势必可以造就WINDOWS MOBILE的第三方软件的极大丰富。并且WINDOWS MOBILE系统还有着与生俱来的与大哥WINDOWS桌面系统的对接优势。
论多媒体处理性能,WINDOWS MOBILE当然的优于塞班系统;
论商务应用,与应用软件的预期看好类似,WINDOWS MOBILE的未来应用比SYMBIAN广泛;UIQ界面和手持终端的发展并不顺利,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微软觊觎智能老大头衔已久,DOPOD的实力为微软进军手机行业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跳板。微软更希望像Inter正试图将Inter Inside植入智能手机一样,把更多的WINDOWS MOBILE标志烙印为智能手机的背标,所以它不吝啬对WINDOWS MOBILE改进和完善,5.0版本整合Smart Phone和Pocket PC Phone Edition就是明证。详见[url=http://www.microsoft.com/china/windowsmobile/default.mspx]http://www.microsoft.com/china/windowsmobile/default.mspx[/url]
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塞班联盟正在破冰,MOTO和三星已经试探性的生产基于WINDOWS MOBILE平台的手机了;更多的厂商在观望之后研发和生产WINDOWS MOBILE手机的速度在加快,3G时代的来临将会加速这一进程。
4、购买智能手机的建议
客观的说,尽管WINDOWS MOBILE是方向,是远景,但该系统现在并不成熟,支持该系统的手机也不够成熟:手持终端的数量较少和单价高昂是阻止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大的障碍。
普遍性的规律是,除非特别有必要,现阶段购买智能手机的首选,还是塞班系统,还是NOKIA!至少两年内还是这样,WINDOWS MOBILE的成熟和强大需要一定的时间,手持终端的丰富和价格的亲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理性的消费者,还是不能允许自己为一个尽管前景看好但还不够成熟的产品买单。
是为记!
标签:
留言评论